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筑境设计主持人程泰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担任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时代建筑》执行主编徐洁,筑境设计总建筑师、上海一院院长于晨,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客站建筑咨询部副部长姚涵共同编著的《西站故事:车站改变城市与生活》一书,已由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
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发展与火车站之间的紧密联系,讨论了车站的创新设计对城市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书中聚焦杭州西站项目,介绍了杭州西站“站城融合”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的折叠空间,详尽展示了其建筑的设计方案与低碳理念,同时选取国际经典车站案例作为参照和对比。本书亦巧妙地以杭州西站总负责人程泰宁院士从业以来与车站设计的缘起、实践及其对未来站城关系的思考与展望为叙述线索,切实具象地刻画出车站与人的关系、车站与城市中人的关系,紧扣书名。该书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专业性与可读性并重,对于车站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对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而言,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以下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同济大学出版社”
车窗外恋人相拥,还在难舍难离汽笛声突然响起,那姑娘满眼焦急不觉中下起雨来,在黄昏的站台她终于上了列车,却一直望向窗外当列车徐徐开动,掠过蓝色站牌我看见她难过的脸,如此苍白伴随雨点敲击车窗,她的泪流
下来……——李健,《车站》
上海西站候车厅(1930年)
1952年,为了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读大学,16岁的程泰宁第一次坐上火车,同家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你多回来两次吧,说不定我们见一面少一面呢。”妹妹的话让他很是伤感。
70年代,他在山西临汾工作的十年间,回家探亲途径南京时,也时常跟母校的好友约定在车站会面。在火车停靠站台的20分钟空档里,许久不见的同窗们热络地交流着彼此的近况。
车站饱含程泰宁在不同人生“站点”的温情记忆,也目睹了无数人经历的离别。程泰宁记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火车站里多出许多从城市到农村插队的青年。候车室里,三五成群的亲友聚在一起,絮絮叨叨有讲不完的话。
早些年间,人生轨迹的分离,往往发生在铁路车站。为了求学、工作,人们从这里告别故土和亲朋,奔赴远方。车站如同充盈着百态人生的剧场,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故事。车站,见证着人们的聚散离合,也是城市“主动脉”连通的“心脏”所在。各式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宛如心脏发出的强劲心跳,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在轨道交通网络化的今天,火车站不仅作为交通节点为旅客提供基本的交通服务,它还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作为亚运会重大节点工程和城市全新地标,杭州西站于2019年开工建设。从交通到产业到人居到生态,杭州西站云城拔节生长、站城产城深度融合,为21世纪的杭州城市化道路探索出一条“人本城市”的实现路径,为其吸引全球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施工中的杭州西站
《西站故事:车站改变城市与生活》一书,记录了杭州西站枢纽规划建筑主创、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程泰宁及其团队如何在杭州西站项目中将“站城融合”从理念变为现实,并以杭州西站为媒介,探讨了车站的历史、人与车站的故事、站城之间的对话等,带给读者丰富的思考与启发。
徐洁 于晨 姚涵 编著
ISBN:978-7-5765-0398-2
同济大学出版社
“行至水阔处,坐看云起时”,这是程泰宁院士对杭州西站总体空间的设想。杭州西站空间多采用弧线元素,达成整体形态的统一。他强调,西站的意象不能仅仅靠吊顶、天窗等大体量建筑物塑造,进站小罩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程院士很关心新型材料,尤其是绿建低碳相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杭州西站屋面贴膜选用的是创新型材料。在材料打样阶段,程院士亲自进行过数次样板定样。每次,他都会让材料商将样板送到公司,再让同事把样板放在户外地面上,自己站在公司6楼的窗户前,模拟杭州西站屋顶高度,对样板定样;再结合看样对材料的色彩、质地、物理性能等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对样板进行调整。
杭州西站云门的设计采用良渚“玉琮”的意象。玉是温润而通透的,为达成这一效果,设计团队选择使用打印玻璃这一创新材料,实施难度是巨大的。
工地才是建筑师终极战场,在西站建设工地经常能够看到程泰宁院士的身影。对于挑选材料样板,他带领团队从生产工厂到工地现场,步步落实,精益求精。正是在前期对材料细节的严谨选择和对样品近乎完美的品控,让投资方在实地看到挂样效果后十分满意,立即决定采纳施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云门建筑概念草图
云门局部
在地球变暖的大环境中,以具有大运量、速达性、高便捷和复合利用特征的轨道交通为中心的城市开发模式,是实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不论是老城区的有机更新,还是新城区建设,站城融合让交通与资源集聚相辅相成,以前功能单一的车站被放置到一个更大的区域环境中:它是多种交通模式高度复合、便捷换乘的高能级交通枢纽,是依托轨交站点及周边、沿线集聚高附加值产业的高密度经济走廊,是多元功能高度复合、空间利用高度复合的城市区域核心。站城融合发展使得紧凑的城市空间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远景。
在站与城的关系上,杭州西站通过雨棚上盖、空中连廊、地下通道以及常规的地面出入口,和周边城市区域在空间和交通上紧密联系,同时拥有商业、酒店、商务办公、会议会展、教育培训等城市功能的站前广场、站房及其上盖综合开发,与周边城市区域在功能上也实现了充分融合。因此可以说,杭州西站和周边城市区域基本达到了站城融合的状态。
书中共有“车同轨,城相连:天下共享”、“站·城对话:一座车站与一座城”、“西站建构:站城融合”、“相遇·离别:车站时空”、“明日之城,以站开启”五章,分别向大家梳理了车站古往今来的历史、国内外经典车站案例、杭州西站的“站城融合”实践、杭州西站设计与建造人员的车站记忆、车站未来发展展望等精彩内容。
翻开这本书,一起从“站城融合”的杭州西站的建造出发,领略车站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加码”的魅力吧!
❖ 内页预览
❖ 图书实拍